小米产品总监:钱越来越多说明没有做到极致

2015-02-10 15:04 来源:网络 编辑:
  本文作者夏勇峰,现为小米生态链产品总监,2013 年起带领团队投资国内多家智能硬件项目,对智能硬件创业有独到见解。这篇文章是夏勇峰负责小米生态链后对硬件的一系列感想文章之一,系列文章名为“硬件变了”。

  从上世纪 90 年代到今天,互联网不管哪个阶段,发展中都有一股不可忽视的巨大力量,那就是资本。尤其是对创业开始不到5年、还没有 IPO 的科技公司来说,资本在如何活下去、搭建体系并获取头几批用户的过程里几乎已经成为唯一的答案。

  之前写到硬件变化中,你的产品如果智能就需要向用户付钱,并且要以扩展用户为最重要的目的,如果没有资本的给养,这几乎是天方夜谭。

  但投资不是我们要探讨的内容,而是当资本市场作为一个重要的变量被引入后,如何调整对“赚钱”这件事的基本看法。

   小米生态链在 2014 年看了近 300 个硬件项目,接触了大大小小非常多优秀的团队,其中有两类团队比较极端:一类是互联网人出来第一次做硬件,把硬件门槛想象得过于简单,认为它只是个躯壳, 分分钟等着自己填入灵魂,各种狂霸酷炫;还有一类则是在硬件领域已经狠狠栽过跟头,熬过了苦X的漫漫长夜,对硬件敬畏过头,对赚钱过分渴求。

  后者在做产品阶段,对定价十分保守,甚至会像传统硬件公司那样,先保守估计销量,然后分摊完研发物流各种成本,直接将售价定到了2倍甚至三四倍。他们自然有很多理由,比如渠道分销中如果要得到渠道的力量,他们必须有差价作利润;比如产品发售时可能还有没有发现的大坑,没钱就挺不过去;比如我要做的是有逼格的产品,用户不希望用太便宜的价格买到它……

  好吧。

  一般到这时候,我们会暂时抛开细节,讨论一个基础问题:你敢不敢把产品做到极致?按照成本定价当然是极致,如果它带来风险,如何把风险控制到极致?

  当风险投资根据你的风险进行投资之后,“控制”是一项考量管理的艺术,开模、物料、量产,每年在适当时候提前引入新的资本,足够你做到多好?

  对一个互联网创业公司来说,初期几年不赚钱几乎已经成为常识,但这种常识在硬件中的引入非常困难。甚至到了今天,“小米怎么赚钱”仍然能成为媒体讨论的一个问题。

  2014 年 6 月,小米手环准备发售,到了最后的定价阶段。我们和华米 CEO 黄汪同学详细梳理了一次硬件 BOM,一起决定将售价定到 79 元。黄汪当时的表情非常凝重,我们知道他担心什么,只能把他抱了又抱。

  2014 年 12 月,小米手环销售超过 150 万台,华米融资 3500 万美元。那天我请黄汪和孙鹏吃了顿饺子,席间讨论的话题是:如何在一年内将这些钱花掉。

  钱少了是问题,钱多了是更大的问题,因为你将面临公司目标升级之后,花钱效率上的巨大压力。首先产品成本定价将价值给予用户,可以花掉一部分钱;可在此之后,怎么找到全球最好的人、有梯度搭建起更高门槛、提升产品竞争力、扩展产品用户边际,这都是全新的挑战。

  所以在新的阶段,你每天在担心的是钱变多了,而不是变少了——

  如果账上的钱在不断变多,这只能说明你没有做到极致,花钱缺乏效率,正在丧失你有可能建起来的门槛、有可能获得的用户与市场。

版权声明:转载须经版权人书面授权并注明来源